“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轻微刑事案件如何办理才能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如何让司法办案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如何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些问题在肃州区检察院探索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都能找到答案。
创新开展“检网融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检察资源和基层社会治理力量,选派业务能力强、沟通协调好、群众工作水平高的42名党员干警组建检网融合队伍,下沉全区街道、社区、乡镇一级网格,推动检察工作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强化诉源治理,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通过“平安建设融网创建、民生维权融网保障、依法行政融网推进、公共利益融网守护、法治宣讲融网开展、为民实事融网落实”的“六融共治”模式,建立网格群众民事维权诉求引导机制,下沉干警定期在居民“楼院门前”现场办公,接受网格群众控告申诉、来信来访、法律咨询210余次,针对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堵点,结合办案发出检察建议166件,并配合网格长做好线索移送、工作衔接,让群众享受到检察机关“一站式”服务。监督社区矫正,帮助矫正对象融入社会。依托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单元,推进刑事执行检察与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网格员三者有机结合,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端口延伸至基层最前端,充分保障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促使其尽早回归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开展精准普法共促民生。紧贴群众需求和检察工作实际开展“送法进网格”“法治进校园”活动,下沉党员干警为群众上法治课,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同时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矛盾100余件,打造果园镇“晓霞唠嗑室”,广获群众好评。真正做到听民声、答民疑、解民忧,打通检察机关党员干警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开展相对不起诉对象社会实践活动,让不起诉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创新工作路径,助推司法办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依法准确落实相对不起诉对象社会责任,实现相对不起诉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依法能动履职,创新建立相对不起诉对象社会责任实践机制。联合区委宣传部,依托全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设置相对不起诉前置程序,引导相对不起诉对象自愿申请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成效作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重要考察内容,教育、引导被不起诉人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主动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协作配合,督促相对不起诉对象履行社会责任。先后组织172名被不起诉人参加疫情防控、交通劝导、社区义工等文明志愿活动31场次,累计服务时间2300余小时,相对不起诉对象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了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强化组织领导,助力相对不起诉工作取得新成效。与区委宣传部联合成立相对不起诉案件拟不起诉对象社会责任履行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联系沟通和工作对接,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工作进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化刑行衔接,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被不起诉人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作出相应行政处罚,形成完整工作链条,切实做好做优相对不起诉“后半篇文章”。
创新打造“检和”为民服务品牌,搭建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坚持司法为民理念,一体化推进将矛盾溯源、多元化调解融入检察业务全过程,走出一条依法能动履职,促进社会和谐的“检和”为民新路子。借助外脑力量,专业化化解纠纷。联合肃州区司法局出台《肃州区人民检察院肃州区司法局关于建立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检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不断提升“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水平。律师以法律服务者身份参与涉检涉诉信访工作,有效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化解纠纷。用心用情听证,个性化释法说理。将公开听证作为“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和谐”的“检和”主阵地,坚持“能听证、尽听证”原则,扎实开展公开听证工作,举行公开听证14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公开听证邀请听证员库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专业领域人员、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社会公众等作为听证员,在听证过程中发挥合力,化解矛盾。更新治理理念,一体化共治共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律师和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搭建多元联动化解平台,实现“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132件,连续多年未发生涉检赴省进京信访,靶向整治影响平安建设的突出问题。
“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始终都是肃州区检察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下一步,肃州区检察院将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持续整合检察资源和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促使检察工作和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平安肃州、法治肃州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检察保障。